央行揭秘数字人民币诈骗手段:假流调、假活动、假公安、假网站,如何防范?

2025-01-19 18:07:52

央行在官方账号上揭秘

关于数字人民币的四种新型诈骗手段,

包括假新闻报道、假活动、假警察、假网站。

案例一:假新闻

张某接到自称某市防疫人员的电话。对方称,“疫情调查发现,张某违反防疫规定,涉嫌故意隐瞒风险地区行程,已被通缉。”张某被要求通过“资金核查”来核实自己的身份信息。 。张某惊慌失措,与对方添加了微信好友,安装了对方发送的木马软件,并在对方的指导下开通了数字人民币钱包。他先将自己银行账户中的8万元兑换成数字人民币,然后将数字人民币转入犯罪分子控制的其他钱包中。随后,张某意识到不对劲,联系当地疾控中心,才得知自己被骗了。

央行表示,不法分子利用近期疫情防控热点和民众配合防疫的意愿,设计诈骗陷阱,使部分群众信以为真。真正的防疫人员绝不会询问与疾病传播无关的财产问题:他们不会索要银行卡号、密码或验证码;他们不会以任何理由要求您转账或进行所谓的“资金核查”。

案例2:虚假活动

付先生的手机上收到一条“数字人民币预约登记”短信,并附上了网站链接。自从前天在朋友圈看到一条关于“数字人民币试点发行预约登记”活动的推文后,我就放松了警惕,点开了该网站。随后,系统提示他需要存入1万元才能体验数字人民币。付先生按照页面提示进行了资金转账。过了一会儿,资金被转走了,付某知道自己被骗了。

央行指出,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数字人民币的热情和好奇,设计虚假注册网站,骗取个人信息和资金。公众在参与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时,应注意不要进入来历不明的“活动链接”或“活动页面”,不要在来历不明的页面上填写任何个人信息或转账。

案例三:假警察

米某接到自称市管理局的电话,称米名下的手机号码发布了违法信息,需要配合调查。对方报出了米某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银行卡号等信息,让米某确信无疑。

对方随后将电话转接至“市公安局”,称米某涉嫌诈骗,需要提供财力证明,并要求与米某共享手机屏幕。米某按照对方的指示开通了数字人民币钱包,并向数字人民币钱包充值了10万元银行存款。对方在屏幕共享过程中窃取了米先生的交易密码等信息,然后立即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转账10万元。资金分三批转账,米震惊地发现自己被骗了。

央行表示,冒充公安人员是犯罪分子常用的手段。他们利用公众对国家机构的信任和澄清事实的焦虑,诱导受骗人进行转账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事实上,真正的检察官和司法机关绝不会使用电话、视频连线办案,也不会要求资金证明。任何自称检察官并要求转账的人都涉嫌诈骗。

案例四:假冒网站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人民币是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相当于纸币和硬币。没有交易投机的空间。请大家不要相信利用数字人民币通过交易所交易获利等欺诈信息。

央行表示,不法分子利用数字人民币的热点和部分人的贪婪心理,设计虚假交易网站、虚假“利好消息”,骗取资金。被骗后,充值的人永远无法提取现金。真正的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相当于纸币和硬币,没有交易投机的空间。

首页
欧意注册
欧意下载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