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落地的挑战与革新:巴比特执行总裁段新星分享实录

2024-08-15 18:09:17

本文节选自钛媒体段新兴的分享,如果你还不是钛媒体专业版用户,想要查看钛媒体所有有价值的信息,进入钛媒体九大专业群,查看更多专业数据与资讯,请点击:注册。

以下内容根据段鑫星在《钛金告白》的分享整理:

很高兴再次来到钛白与大家分享。上一次我还在(币安)担任副总裁的时候,分享了《区块链将如何推动金融支付创新》(链接:)。今天,我要分享的话题是如何设计区块链:区块链产品三定律的应用与实践,以“比原链”为例。

今年5月份我加入了巴比特,这是2011年成立的国内最早的区块链和比特币技术社区。如果你翻看整个网站的记录,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早些年为了鼓励原创,我们每篇文章奖励将近1比特币。当然那是最早的小众极客时代,如今区块链已经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基本上巴比特的历史就是整个中国区块链的发展史。在整个中国区块链行业和产品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优秀公司的崛起。比如我们现在有国内三大著名交易所,全球最大矿池,以及著名投资机构万向,还有以太坊、蚂蚁、量子等公链;云象、趣链、布比等联盟链。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见证了很多怀揣激情、梦想、创意的产品的失败与消亡。当我们决定研发自己的区块链产品时,我们还是要思考,过去7年里比特币、以太坊以及最近一些火爆的产品的成功与失败,是否都存在一些特定的规律可循?

区块链产品的开发设计中,存在很多陷阱,规避这些陷阱可以提高区块链创业的成功率,结合需求,区块链产品的生命力才会长久。所以我最初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是从破局的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不破局就没有建设。

哪些区块链产品适合,哪些不适合?通过对比传统互联网、传统数据库、传统中心化系统,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定律一:“不要用大炮打蚊子”,区块链技术更适合资产网络(Over IP)

不同于传统互联网完全开放的信息架构,区块链最早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网络协议出现的,之后在其上进行拓展。起初,这种电子货币被设计为点对点的电子数字现金,并希望在全球得到广泛使用。虽然这个梦想并没有完全实现,但现在它更像是数字黄金。许多国家也将其视为数字资产数字商品。但可以看到,最初的网络设计对后来的区块链有着深远的影响。基本上所有的区块链网络都参考了比特币的代码。例如以太坊,或者 Corda 等。

现在不管是联盟链也好,公链也好,私链也好,既然承载了这种资产,整个区块链网络运行的逻辑也是基于此,包括加密签名验证交易,还有读写、执行合约消耗一些GAS等操作,整个网络的运行都是有一定的规则,非常严格。

所以在区块链网络的运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并不是普遍认为的那种普遍廉价的网络。因为很多人认为它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很多开源社区,或者很多社区参与者共同承担,所以它是一个相对廉价的网络。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是一个运行起来成本相对较高的网络。无论是网络达成共识的时间成本,还是向验证者提供代币、燃料币的成本,从最初的设计基因来看,因为它是一个强规则的网络,就决定了使用成本比较高,因为遵守规则、遵循流程是需要成本的。

这就形成了一个逻辑上的闭环,高成本、高规则的网络进一步强化了整个商业模式的闭环趋势,也就是说你必须在这个网络上做一些稀缺资产的操作,达到预期的回报率ROI,才能维持你长期的平衡,维持网络中产品使用量的消耗。

于是我应程序员杂志的要求写了一篇文章。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区块链产品的设计,不是拿大炮去打蚊子,也不是把区块链当成廉价的聊天工具,更不是把太多没价值的文件传输出去,而是分叉之后按照某种加密算法分布在多个PC节点上。这种看似合理的想法,在经济逻辑上行不通,特别是在现有的分布式网络存储协议还不够完善成熟的情况下。区块链产品最好是跟有价值的资产挂钩的,我觉得这是我们产品开发者首先要考虑的。

你可以看到在牛市的时候,由于区块链这个概念的兴起,很多不严格遵守这个规律的项目蜂拥而至。但是熊市来了或者整个产品运作不顺利的时候,这一点就非常突出了。你一定要有比较优势,不然我们为什么不用传统互联网来做这件事情?你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我们来看一些行业内的例子,比如我们在处理资产的时候,只有属性非常强的资产才能存在。国外很多做音乐、电影、一般文件的存储的公司,状态非常不好,融了几轮融资之后还在做ICO,商业模式存在一定的重大问题。但是一些做“证据存储”的区块链公司,比如法律证据、合同、版权、遗嘱、奢侈品防伪等资产属性非常强的权益文件,做的还不错。

我们最初设计比原链的时候,基于以太坊搭建了一个开源的分层公链结构,并在上面应用了各种应用,包括参加杭州区块链比赛的时候设计了共享单车。后来我们反思这个想法是否有问题,是否适合做资产属性网络。

定律二:要使用区块链,必须需要多方写入数据

对于区块链,有很多不同的视角,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特殊的网络,一个资产属性强、客单价高的信息网络。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数据库。说到这里,其实还有第二个问题,如果我们要用数据库,为什么要用区块链?作为数据库,它和传统数据库方案相比,有什么比较优势?为什么要用它?

我们以前在中国计算机协会青年委员会讨论过这个问题。如果把区块链看作一个数据库,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是一个天然适应多方协作的数据库。过去在比特币上,任何一点的每一笔交易都要由特定的节点写入数据(交易记录),然后打包成区块,广播,延伸到链上,形成一个全局账本。这就是多节点写入数据的一个例子。

那么区块链无论是公有链还是联盟链,都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在区块链网络中,无论是联盟链中实名参与机制的准入,还是公链中随机匿名的参与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在使用区块链之前,一般不存在信任关系或弱信任关系。节点与资产交互的一般方式是信任第三方。然后通过第三方实体进行“资产”属性数据或凭证的“转移”和“交换”。在这个过程中,交互的复杂性会增加。第三方机构提供担保和协助达成共识,并收取服务费。区块链产生后,起到了公开操作记录数据库、信任锚等作用。这个数据库需要一群互不信任或缺乏信任的节点按照既定的规则共同完成“写”操作。“读”和“执行”权限开放给有相应权限的参与者。一个可以由单个写入者写入数据的数据库,就不需要使用区块链。

定律三:区块链产品必须天然地具有弱中心化

有个比较有争议的词叫“去中心化”,可以翻译成“弱中心化”或者“去中心化”。如果一定要符合区块链的技术属性,过去中心化、集中化的解决方案,都可以是成熟完善的解决方案,没必要再引入区块链。比特币、以太坊也符合这些规律。

例如定律2、3中,很多用区块链做支付的都失败了,因为无法和中心化的支付宝、微信竞争。但用区块链做跨境汇款、不同国家商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清结算,却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原因很简单,在复杂的多边市场中,后者缺乏“中心协调者”,面临交易对手风险严重的交易困境。更详细的例子,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产品定位的生死存亡》。

另一个例子是比特币本身:

一般来说,做产品不仅要有情怀,还要考虑成本和效益,考虑技术本身和实际需求的契合度,以及这项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方案的比较优势。如果要用区块链,你就得想一想,为什么不用传统的互联网、数据库、中心化系统?单靠情怀、空口承诺、烧钱、为了技术而技术,无论今天多么辉煌,都走不远,也走不了多久。

产品开发:区块链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元素

我们再来看高频交易的流程,现在很多交易所不是用区块链做场内交易,而是用区块链做交易后的行为处理。区块链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不是万能的,不能满足所有的技术需求,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者作为满足某种需求的多种技术手段之一,我觉得这也是未来发展比较重要的一个趋势。

比如,大家现在比较关注央行数字货币体系,一开始大家都提到区块链可能成为央行数字货币实现体系中的一个解决方案,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央行数字货币体系中的一些技术要求和性能要求,比如央行清算中心的王永红在《数字货币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内容》七点中提到了“线下可交易性”,就会发现,如果按照它的技术属性和技术要求,只用区块链技术是无法实现央行数字货币体系的这个特点的。

因为央行数字货币技术实现框架中对“离线可交易性”的定义是“数字货币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交易,无需与主机和系统直接接触,也无需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与其他设备或系统交换信息”。这个要求的由来是央行数字货币不是非主权数字货币,具有法定货币地位,如果推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接受,必须支持线上线下交易。离线交易技术是通过离线设备交互技术、离线数据传输技术和离线交易处理来实现的。因为离线可交易性不需要上链,比如我们都有一个数字钱包,里面存放着央行数字货币,我们并没有联网,而是两个物理终端碰一下余额,就能产生交易。这其实需要近场技术来支撑,而不是上链操作。如果不是上链操作,区块链就没有办法解决。

所以做其他产品也要把握好这一点,产品是需求驱动的,区块链是技术,是满足需求的整个技术方案的一部分,但不是唯一的元素。

把这些想法和启发,结合我们社区里的一些现实需求,我觉得比原链的设计还是比较清晰的,要从现实需求出发,选择合适的技术去实现。

比原链的需求来源

巴比特社区里面有加密货币圈、区块链圈的朋友或者公司,最初是一个媒体社区,可以放广告,这是一种商业模式。后来有人说我们给大家提供的服务还不够,因为我们是在提供第三方服务。很多人、创业者用巴比特来宣传自己的想法,募集资金或者吸引眼球,获得融资之后就创建自己的链。在链上有自己的资产,有 token 或者某种积分。但是你会发现,因为大部分链不是公链,不是互联互通链,他们的资产只能在自己相对较小的闭环内运转、发展。

网络效应就是用的人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用的人越少,它的价值就越小。其实他们也迫切需要一个区块链,能够把各个链上的资产连接起来,互联互通,甚至能够把一些新的资产登记在链上,流通起来。我们从众多需求中选择了这个需求,打造了这条链。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直接进入资产相关的网络,需要多方互动,中心化的信任很难实现,这跟我们前面说的规律是可以重叠的。

巴比特整个团队对比原链项目筹划已久,第一版代码早就完成了,在今年杭州的一次区块链比赛中,基于上一个版本做了一个点对点的个人共享单车系统的演示,但后来思路有所改变调整,并进行了二次开发。

这个项目的大背景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数字资产的兴起。今年3月份彭博社报道称,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研究开发央行数字货币体系。现在这个说法已经得到证实。另一方面,我们的邻国日本已经把比特币作为合法的支付手段,7月1日澳大利亚也开始考虑在公民当中应用数字货币或者数字资产。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加密数字货币资产从2013年到现在,实现了大幅的增长,现在全球数字货币资产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1100亿美元。当然也有人说这是泡沫,我们可以通过区块链行业有多少人使用,使用频率来判断它有没有泡沫。它真的进入现实世界了吗?答案是肯定的。

据和讯网统计,仅比特币的日交易量就在25万至35万之间。也就是说,除了炒作之外,公链上确实存在应用,而随着其市值的提升,大量美元、人民币等资产被投入到数字货币领域。

从三个角度理解区块链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比特币区块链,为什么还要创建比原链等各种链呢?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在一次开会的时候,我提到,如果说比特币是一辆汽车,那么区块链就相当于一条宽阔的马路。这个说法马上就被当时也在场的一位德勤合伙人纠正了。她认为,这两者就像铁路与铁轨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是一种制约与限制的关系。我觉得她的说法非常准确。

我们再来看比特币和区块链,还有比原链。各种数字货币和区块链的整个发展和成长,都离不开一个人,中本聪。他在2008年、2009年开始探索,在后来的信中说,他更早想到了这个问题。2008年论文出来,2009年代码成型之后,大家就知道区块链的诞生了。这篇论文产生了什么创新成果?比特币、区块链、工作量证明、去中心化系统、SPV等等。

中本聪的比特币白皮书中描述了一个点对点的现金系统,强调了现金,而币的另一个含义就是零钱。在比原链的设计中,其实讲的是一个多方面的数字资产交互协议,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词就是资产。

很多人觉得这是可有可无、不重要的,其实不然。想象一下生活中的场景,你的老板给你发了100元现金作为你的工作报酬,而你的孩子在玩游戏时不小心把这张钞票撕碎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失去了什么?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可以帮助你思考问题。

这张纸条被撕掉之后,有什么变化呢?假设这张纸条对应的是你从事加密货币交易赚到的钱,这张纸条被扔掉之后,对应的 token 会不会减少呢?好像不对,它还是存在于交易所的,会被其他买家买走,链上提到的 token 还在。假设这张纸条是你工作赚到的钱,你写的代码,你工作的积累都还在。那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出现了,既然货币是价值的载体,那为什么价值载体消失了,但价值却依然存在呢?你失去了什么呢?那么进一步思考:纸币意味着什么?资产意味着什么?

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当你有这张纸的时候,你就可以拿给别人看,根据这个权利证明,就像房契、地契一样,进行交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区块链确实具备账本的功能,它确保你的权利得以记录和实现,这对于资产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难理解,整个比特币公链记录了每一个时刻,谁把多少钱转到了哪里,谁的余额是多少,整个账户都记录在上面,你的权益也记录在上面,你可以用这个来确认所有权,交换,接受。

那么中本聪最初的想法是什么呢?他提到了 Cash 的概念。一个全节点,一个钱包,一系列的 UTXO。一个密钥和一个钱包对应一堆未花费的找零记录。全网可查,流通有序,不可篡改,形成信任。但是比特币公链有一个限制,它的账本是为比特币设计的,一开始并没有想到会发展到这么复杂。

但现在币种很多,资产种类繁多,如果想让这些资产流动起来,首先必须记录这些资产。这也是为什么比原链白皮书中对UTXO进行了扩展。如果要兼容多种资产,首先必须扩展数据结构。一笔交易,不仅可以做5个比特币,还可以做70个以太坊,200个Zcash。因此必须改变底层记录资产的数据结构,才能实现高效性和兼容性。因此在比原链中,将UTXO扩展为BUTXO,以支持多样的资产。相当于账本的扩展。

有了多样化的资产,就有了多样化的资产网络。有了网络,就有了网络与网络之间的交互,它们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传输,就需要跨链操作。这也是我们提到使用X Relay的原因。这个想法来自于公司,我们利用以太坊合约来调用Relay层来和其他链交互,在这里面就是比特币公链。那么这个角色就是一个资产网关,可以锁定和登记其他链上的资产。

可以简单理解为可编程性和支持应用扩展。所谓的智能合约和可编程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特币区块链最早的多重签名,就是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底层开发公链,上层开发应用。这样实现的效果是,一旦合约出现问题,整个网络不会拥堵、瘫痪、出现安全问题,从而避免了DAO、ICO引发拥堵的现象发生。

这三个维度构成了整个比原链系统设计的主干:各类资产的记录-账本、各类资产的交互跨链、以及插件式资产应用的开发。

其他创新也与此相关,比如便于资产交易的智能签名,便于共识的准隔离验证,但这和比特币的准隔离验证不同。比特币的准隔离验证是为了解决交易延展性攻击,所以把签名部分移出到验证域,间接实现扩容。我们的准隔离验证不是为了解决交易延展性问题,而是为了有更多可插拔的模块来接入操作,比如生成新区块的共识机制的平滑更新机制等。

其他如通用资产地址格式、统一资产标识符ODIN等,方便查询操作。我们引入BIP32、BIP33、BIP44对资产包进行密码操作控制,提供易用性,支持国家SM2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和SM3算法,满足市场需求。挖矿现在被诟病太耗能,我们设计了AI友好的POW算法和ASIC芯片设计,矿机闲置或者淘汰后,可以用于AI行业的加速服务。

代码本身就是一种资产

我们再看整个出版业或者文字的变化,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甲骨文,后来是竹简,后来是纸,现在是电子书,每一次的变化,底层载体的变化,都带动了整个出版业或者文化领域的变革和改革。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资产、货币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从贝壳、黄金、纸币,到电子表格记录,再到中心化的数据库记录验证模式,资产现在可以被存储在分布式网络、加密算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过去代码本身能形成什么?形成微信、Excel,这些便捷的软件帮助我们工作,产生更多的资产,这个时候代码就是一种工具。但是今天比特币以及随后的以太坊,以及其他数字资产,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这些代码本身,由于其功能性、稀缺性、可扩展性,以及公众对它们的信任,已经不只是帮助你管理资产的工具,代码本身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资产,它还需要与其他资产进行流动和互动。

这也是我们提出比原链这个概念的原因,“比原链”是比特世界或者数字世界,“bytom”是原子物理世界,我们希望在这个方面做一些努力和工作,搭建一个数字资产和物理资产之间的桥梁。

Frank 集团成员互动:

1、建设公链如何解决信息审查的问题?

段新兴:解决信息审查的问题很简单,因为公链底层虽然是匿名的,但是你在上层构建资产应用的时候,是可以满足穿透式监管、KYC、AML要求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在链底层做,在链应用里都可以做。就像比特币一样,虽然你无法监控整个比特币底层,但是可以监管比特币交易所里的账户等整个比特币上层应用,满足监管者的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合法合规。实物资产与数字资产转换的接口,链下与链上的接口层面,如果在这方面进行监管,现在也是各国监管者达成的一个共识。

2、段先生,请问区块链技术能否解决以下场景?某自有品牌设计师希望面料供应商提供面料样品给服装厂家,并要求厂家根据自己的服装图纸设计20件服装样品,然后发货到自己的零售店。品牌设计师能否利用区块链,避免预付款,以个人信用完成交易,并形成财务记录,事后完成三方支付记录?

段新兴:这个是可以的,这是供应链金融的一个典型场景。但是这里面涉及到的一个问题是:违约了怎么办?在传统的区块链和数字货币中,原生技术资产可以抵押成合约,但是现金和物资的运作怎么管控?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不是区块链可以单独解决的。

3、区块链如何解决违约问题?如果写入了错误的个人信息,个人有没有办法让计算机的大多数同意重写?会不会出现一旦输入错误信息,就没有一个公正的机构来主持正义?现在推行区块链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可更改,如果出现恶意输入,谁来出来处理?作为普通百姓,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申诉了?

段新兴:我的看法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你享受一种技术带来的优异表现时,你必须承担相应的代价。因为它的不可篡改带来了可信度,所以我觉得你也必须承担不可篡改带来的代价。这种事情其实也发生过。

我记得欧洲有一笔比特币交易,一个人用一个地址向另一个地址发送了一笔比特币交易,后来发现这笔交易无效了。但是由于交易无法逆转,所以也没有办法撤回。这就需要一个预防和审计的过程。应该尽可能做到这一点,以确保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否则你可能会遇到类似以太坊 DAO 的问题。虽然你通过更改合约中的代码和整个链码中的漏洞来挽回用户的损失,但这也造成了区块链分裂的现象。

另外,也不会有上诉的途径,因为上诉其实是在现实世界发生的,现实世界有自己的规律,不会承认“代码即法律”这个规则。

4、我想问一下段先生,您对ICO有什么看法?

段新兴:我觉得把它当成一种募资方式或者吸引关注、种子用户的方式就可以了,没必要过度推崇,也没必要过度污名化。你看以太坊也是从ICO开始的,但现在人们对它的评价还是比较正面的。另外,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最近在《当代金融家》写了一篇关于ICO的文章,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论述,大家如果对此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本文由钛媒体独家首发,根据巴比特执行总裁段新兴在《钛媒体告白》的分享整理而成)

……………………………………………………

钛白粉告白第46期:区块链技术落地的挑战与创新3

标签: 比原链
首页
欧意注册
欧意下载
联系